隨著勞動力成本增加,我國制造業的傳統優勢正在喪失,從中低端向高端轉移勢在必行,而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產品質量始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。“工匠精神”的提出無疑給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做出了清晰指引。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,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。“要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,減少無效供給,擴大有效供給,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,提高全要素生產率,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。”《中國制造2025》指出,沒有強大的制造業,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,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、保障國家安全、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。
所謂轉型升級不僅意味著產品要與時俱進、更新換代,也包括對產品設計和質量的精益求精,不斷提升。以國內產品而言,有些產品確實產能過剩,遠高于市場需求,但也有相當多的產品,并非沒有市場,而是因為質量不高、老舊低劣而被市場拋棄。比如奶粉,三聚氰胺事件造成民眾對國產奶制品行業的普遍不信任,紛紛通過海外代購使用美國、荷蘭、新西蘭等國奶粉。甚至有人說,連本國國民都不敢食用國產奶粉,那簡直就是民族的恥辱。再比如國人到日本瘋搶的馬桶蓋,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日本企業委托中國工廠代工生產,我們國內反而缺乏自主品牌和高質量產品。
據商務部統計,2015年我國出口國際市場份額升至約13.4%,比2014年提高1個百分點。其中2015年1-11月,我國出口比美國多6672億美元,繼續保持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。但是,在許多國家的市場上,我們大量的產品往往居于價值鏈低端,甚至是“地攤貨”。坦率地說,中國產品在世界的信譽,比起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,使用中國貨圖的就是便宜,是相當多消費者的心理。這大大制約了我們的生產動能,而工匠精神的缺失,無疑是其中的根本原因。
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,是立國之本、興國之器、強國之基。強國必須先強質。追求精益求精、質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制造業的靈魂,必須把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作為強國戰略的兩大支柱。唯有如此,才能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,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,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,才能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。
來源:新華社《 工匠精神與民族復興、創新創業》(部分節選)
編輯:同力重工